车市飘逸 生活时尚 岁月安好

沈阳力争抢占智能网联高地

国有爱车 2025-09-29 浏览(15)
- N +
  

       

曾经流传一句话,我国重工业看东北,东北看辽宁,辽宁看沈阳。沈阳是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代表之一,但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老”。在智能网联时代,沈阳市从上到下拥抱新科技的发展。

  

9月23~24日,第五届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大会隆重召开,记者深刻感受到沈阳在新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干劲,还要有“巧”劲,如何把握新时代的机遇?与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本届会议由沈阳市人民政府、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苏波: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对沈阳抢抓智能网联新机遇给予高度肯定。“沈阳的成功案例表明,地方政府的主动作为是抢占产业变革制高点的关键。”苏波说。

  

苏波强调,技术自立自强是产业安全的基石。当前需聚焦三大方向。

  

集中力量攻克车规级芯片、高安全固态电池、车用操作系统等核心领域。例如,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将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和安全性,预计2027年可实现小规模装车,2030年商业化。

  

车路云一体化协同、人工智能大模型汽车应用、下一代电子电器架构等是技术迭代的关键。通过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可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

  

支持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机构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通“产学研用”转化链条,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盟。

  

强化芯片、技术、软件、核心材料等薄弱环节,通过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区域产业集群协同提升产业链效能。沈阳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完善动力电池阶次利用生态,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大规模推广工业互联网、柔性机器人等新技术,构建覆盖研发制造、回收利用的全链条绿色体系。

  

中国汽车产业需通过开放合作拓展全球化发展空间。从整车出口向技术授权、标准输出、品牌运营、服务生态、本土化投资等全价值链跃升。汽车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实现深度本土化经营。

  

中国汽车企业要主动适应国际规则,推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国际化。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

  

       

赵福全:AI赋能,重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认为,新汽车被定义为“基于数据、能够进化、承载智能、移动与空间功能的新物种”,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方面。电动车将零到百公里加速时间从传统燃油车的5秒缩短至2秒,操控性能发生质的飞跃;汽车从交通工具演变为“移动的家”,与房地产、生活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从福特流水线到万物互联,汽车产业组织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AI是推动汽车产业从软件定义向数智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其技术演进路径可分为三阶段。累车辆运行数据,构建基础数据库;通过算法优化实现初级自动驾驶功能;依托大模型、算力等基础设施,实现汽车自创造、自进化。

  

AI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其不仅是工具,更是基础设施。AI的“双层属性”,既是生产要素(数据),又是生产力(算力与算法),这将彻底改变汽车研发、制造与服务模式。华为预测2035年算力将增长10万倍,这一趋势将倒逼汽车产业加速布局云端计算与边缘计算协同体系。

  

AI对汽车产业的渗透,将引发社会层面的连锁反应。AI可瞬间吸收并扩散所有人类知识,挑战传统教育体系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AI既能生成数据,又能加工数据,成为“双重属性”的生产工具。这导致传统行业岗位边界模糊,医生、律师等职业可能被AI辅助决策系统部分替代。对汽车行业来说,自动驾驶伦理规范、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赵福全最后说到,沈阳作为东北工业重镇,已通过政策引导与基础设施布局展现出示范效应,未来需进一步深化AI与汽车产业的融合,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张景安:创新生态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秘书长张景安以1992年钱学森向中央提出的“跳过燃油阶段发展新能源汽车”建议为切入点,揭示了中国产业政策的战略远见。

  

智能网联汽车的竞争本质是创新生态的竞争。中国通过“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三阶段转化,构建了独特的生态优势。国家科研机构与高校聚焦基础研究,如固态电池、车规级芯片等“卡脖子”技术。华为、百度等科技企业跨界进入汽车领域,推动网联化、智能化技术突破。比亚迪、长安等车企将技术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形成“民营+国有”协同发展的格局。

  

张景安认为,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需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构建“民营企业开发+国有企业协同”的创新模式,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是典型的跨界创新,其核心在于“汽车+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AI大模型、5G通信、高精地图等技术赋能汽车,实现从单车智能到车路云一体化协同。例如,赛力斯通过智能网联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效率提升30%。房地产、生活服务等领域的融入,使汽车从交通工具变为“移动空间”。如奔驰提出的“买车送车”概念,预示着汽车生态的边界扩展。中国电商出海经验为汽车产业提供借鉴,通过场景化营销与本地化运营,快速占领全球市场。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全球化需实现三大转型。从整车出口转向技术授权、标准输出、品牌运营;主动适应国际规则,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构建多元化、去中心化的产业生态,吸引全球技术、人才与资本。

  

       

李开国:产业重构、技术突破与全球化布局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原董事长李开国系统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挑战与未来趋势,汽车产业已超越传统制造业范畴,成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载体。

  

中国汽车产业占GDP的10%,但与德国的3%、法国的15%、日本的12%相比,中国汽车产业仍有提升空间。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至30万亿元。

  

中国经济总量超5万亿的省份与汽车产业优势高度重合。合肥因汽车产业振兴实现GDP翻倍,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需重塑汽车产业竞争力。

  

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突破,推动汽车从“机械产品”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型,重构全球产业格局。

  

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三大结构性变化。

  

产品结构升级。国内市场从燃油车向电动化、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多元化转型,全球市场渗透率中国领先(慕尼黑车展中国车企占比超半数)。

  

出口模式创新。新能源出口带动电池企业全球化布局,未来可能形成“海外制造+本土研发”的1/3强海外产能格局。

  

竞争格局重塑。行业重组加速,预计未来将形成5-10家年销400万-700万辆的巨头企业,淘汰百万辆以下无竞争力车企。

  

中国汽车技术正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型。在电动化技术方面,工信部投入66亿元支持8家企业研发固态电池,目标2027年实现万辆级装车。电机功率密度从5kW/kg提升至9.9kW/kg,未来2-3年有望达25kW/kg。

  

在智能化技术方面,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颠覆工程师主导的传统开发模式,成为全球标杆。特斯拉端到端模式引领技术迭代,华为“6+1+X”模式推动产业合作。

  

在前沿领域,分层式架构推动供应链重组,模块化设计或催生“九模块”新物种,以及多材料融合技术降低车身重量,提升续航与安全性。

  

中国汽车全球化需实现三大转型,从整车出口转向技术授权、标准输出、品牌运营;形成“新三角”格局(中国-欧洲-东南亚),匈牙利、塞尔维亚、泰国等成为海外制造基地;构建多元化、去中心化的产业生态,吸引全球技术、人才与资本。

  

李开国对中国汽车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李开国认为,中国“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海将推动全球低碳发展,同时反哺国内产业升级。AI技术开源模式比如DeepSeek,将加速全球技术普惠,巩固中国在数字领域的领先地位。

  
标签: